在系列文章〈人居環境的數位趨勢〉的第2篇中,我們要探討的是數位信任、雷射掃描及智慧城市是如何改變人居環境的樣貌…
5. 數位信任與韌性的網路安全流程
「鑑於今日的網路威脅程度與各色新科技興起,企業組織為了確保自身的資訊、資料安全、鞏固基礎建設,最終達到韌性,擁有適當的協定、政策及程序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 Mark Brown,BSI數位信任專家
智慧城市的成敗取決於科技和資料。其困難之處在於確保所有人的資料安全無虞,並建立起社會層級的數位信任。
因為新科技的應用日漸普遍,所有企業組織都必須有能力掌握好自身的數位與資料安全。透過智慧城市與物聯網連結的裝置,進行數位資訊傳輸時可能曝露管理系統的弱點,將會為人居環境帶來更大的資安風險。
不論是在現下或未來,人居環境產業的組織要被他們的利害關係人所信任,他們必須有能力即時察覺資料或網路威脅的存在,並進一步做出回應。這意謂組織必須確保網路安全實務有足夠的韌性,經得起 2023 年以及日後的網路威脅帶來的考驗。
支援這個超級連結(hyperconnectivity)的新時代必須以安全優先為考量。
可行的作法包括:
- 謹慎處理客戶和利害關係人的資訊。
- 建立連續身分驗證機制。
- 為最佳實務方法建立穩固的框架。
- 弱點評估。
- 滲透測試。
- 採行資訊和網路安全標準。
為資訊管理而設的 ISO 19650-5 與 ISO 27000 系列國際標準所樹立的原則和要求能用來協助減少敏感資訊丟失、遭竊或被誤用的可能性。
藉由遵循這些基本步驟,該產業的公司組織便有能力保護人們和社群,同時鞏固自身品牌聲譽。
瞭解 BSI 如何為您的營造事業建立數位安全。
6. 智慧城市與物聯網能提升基礎建設與福祉
根據估算,在 2050 年,全球 90 億人口中有 68% 生活在都市之中。(永續難題的數位解答,BSI blog)
仍是現在進行式的快速都市化發展迫使我們必須想出新方法來面對資源壓力。
什麼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能透過數位科技來串連各種公共服務,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感測器、物聯網系統與自動化設施等技術能協助領導者監測行為,進一步對公共服務與系統做出更理想的決策。
智慧城市科技可作為城市領導者的新工具,使其能更有效地進行大規模改變,協助他們解決難題,如管理能源、醫療保健或物流等等。
智慧城市是由彼此連結、以感測器為基礎的資產建構而成。這些資產能監測系統或服務的表現將如何受到影響,並即早向相關人士送出警告。舉例來說,在平面道路埋設感測器,提前預測可能發生的塞車狀況,這份資料便能用在自動化系統,透過數位號誌引導車輛改道行駛。
這些技術甚至能用來進一步瞭解人類行為,分析市民使用都市基礎設施的方式後,進一步改善城市建設。
全球智慧城市
開發智慧城市所需的科技早已存在於世,從西班牙巴塞隆納到中國杭州市,智慧城市也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發展起來。
在巴塞隆納,市區裡的公園採用遠端監測與遙控技術來對綠地植栽澆水灌溉、控制公共噴水池等。光是這項專案就能為整座城市的用水量減少 25%,每年可省下 43 萬歐元的政府預算。(永續智慧城市的崛起,BSI blog)
更進一步普及發展的難處在於不同系統之間該如何互相連結,使更多利害關係族群能順利協同合作。(推動智慧城市運作的知識,Dan Rossiter,Sector Lead at BSI)
標準正好能在此時發揮作用,對專業術語進行定義,並以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用語加以解釋,方便遵循。
物聯網(IoT)將加速直觀的智慧城市創新
智慧城市是透過物聯網技術以及彼此相連結的資產推動運作。
世上每個人的手中都已經握有一具物聯網(IoT)裝置,估計在 2025 年,這些裝置的經濟價值將會高達到 11.1 兆。雖然這已經不再是全新概念,物聯網仍能為人居環境創造出更多新產品與解決方案,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模式。
什麼是物聯網?
物聯網是彼此連結的智慧型裝置、人與系統所構成的大型網路,可用來進行資料交流、整合、分析,改善工作效率並推動創新。這些技術透過協助人類與機器間的互動,進一步改善了建築物的設計、建造與維護方法。
比如說,設置在電梯內部的感測器能用來統計任何時間點下建築物內的人員數量,使建築物逕行調節通風系統與空氣品質。在疫情期間,這對辦公大樓或公共建物更是無比重要。
人員福祉優先的智慧建築設計
從溼度到聲音品質等所有環節,都能透過物聯網系統進行監控並自動調整。這類技術的應用幾乎可說是潛力無窮,未來預計能發展出更加直覺、具備網路連線機能的建築物設計,使我們生活與工作所處的建築物更加人性化、對環境更友善。
自全球疫情爆發以來,生活及工作環境中的身心福祉開始倍受重視。隨著人們逐漸回到辦公室和工作崗位上,能藉由自動化與智慧機能空間提高生活品質的數位連接建築物,需求量將會大幅提升。
維修養護和汰舊換新
當永續(sustainability)持續被看重,建築物在設計初期便會考量到維修養護的便利性。設計本身會考量保養、維修、拆解、升級、改造、翻新的效率及高價質回收。藉由物聯網裝置的應用,資產管理者得以進行物業實績評估,並持續在必要的時候自動執行保養作業。
7.雷射掃描技術將能降低專案風險
雷射掃描技術有很多種,從雷射探測與基於光學雷達技術的實境捕捉(LiDAR-based reality capture)到攝影測量。其主要目的都是相同的──利用行動裝置、無人機或無人航空器來採集一件結構體或一個地點視覺資料,並轉換為 3D 模型或圖像。這些模型能被匯入建築資訊塑模軟體(掃描為 BIM),成為寶貴、精準的資訊,日後可供改造與翻新作業參考。
基礎設施工程軟體開發公司賓特利的主要業務便是雷射掃描,以 3D 影像掃描技術協助規劃者和工程師補捉現實世界。
舉例來說,一項工程在規劃階段,設計師與施工團隊需要釐清施工區域的大小,才得以設計出符合需求的建物結構。他們必須考量到施工機具的出入動線,而且物件的設計也必須能順利送入週邊環境。
有了精確的 3D 模型,參與作業的各方人員便能對施工現場有明確的理解。他們也能直接在電腦上測試施作方法,在正式開工之前排除任何潛在問題。
不再仰賴過時且不可靠的手繪圖稿,這項技術能提高工作效率、徹底降低風險,而且能讓作業自動化,資料亦可用作分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