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樹盛總裁策略顧問開頭引出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觀點:人類正處於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雙軸轉型」時刻。
過去的工業革命曾是劃時代的轉捩點,儘管兩百年前多數人無法直接參與,但從近幾十年前開始,從英國、歐洲到台北,新的時代已悄然展開。如今所面對的,不再僅是一場工業革命,而是兩場革命同時發生。
第一場,是關於永續發展的「綠色工業革命」,其影響力至少將持續五十年以上,甚至長達百年;第二場,則是近年來廣為人知的「AI工業革命」。人類正站在這兩場重大轉型交會的關鍵時刻,這不僅象徵著技術與制度的劇烈變革,更預示著潛藏其中的龐大商機與轉型契機。
蒲樹盛以金融業在淨零轉型中的角色作為切入點,探討其如何運用本身的產業特性,推動綠色轉型並創造新商機。從溫室氣體盤查的角度來看,金融業最大的碳排放來源並非自身營運活動,而是來自範疇三(Scope 3)也就是其所投資與融資對象的碳排。例如,當金融機構將資金提供給高碳排產業(如鋼鐵業、石化業),這些產業的碳排放將被計入金融機構的碳排總量之中。
這樣的機制也促使金融業開始發揮其業務槓桿作用,加速產業的減碳轉型,引導資金流向更具永續性的低碳解方。因此,金融機構必須積極尋求協助客戶減碳的方式,否則若客戶無法有效減碳,將反過來限制金融機構本身的發展與營運推進。
在推動企業落實淨零轉型的過程中,蒲樹盛表示:金融機構不再僅是資金的提供者,更扮演著激勵與引導的重要角色。他以有助於金融業在支持企業永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影響力的五種常見金融工具做為分析:
- 綠色債券
目前台灣已發行132檔綠色債券,累計金額達新台幣4,378億元。這類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必須專款專用於特定的綠色項目,例如低碳建築、再生能源等。儘管台灣整體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但其推展成果已具一定規模,值得肯定。
根據國際經驗,綠色債券的資金流向主要集中於:
- 低碳建築:全球建築碳排約占總碳排的三分之一,不僅建造階段會排碳,日後使用與維運同樣會持續產生碳排。
- 低碳運輸:包括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海運與陸運等,整體碳排占比約為15%。
- 再生能源與創新能源:如廢棄物處理、風能與太陽能發電,甚至涵蓋地熱、小水力發電與潮汐發電等具潛力的投資方向。
- 永續連結貸款(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
國際間許多在道瓊永續指數中表現突出的金融機構,皆積極發展永續連結貸款。這類金融商品會依據企業在碳排或其他ESG表現上的改善程度,調整貸款利率,表現良好的企業將獲得更優惠的條件。
此外,亦有金融業者推動普惠金融,透過微型貸款協助弱勢族群創業或改善生活,體現對永續社會的支持。未來,隨著ESG評分機制日趨成熟,企業可望根據其永續表現獲得更適配的貸款條件,進而影響其全球接單、融資與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 綠色基金
近年來,綠色基金在投資市場上備受關注。台灣部分投信投顧業者甚至已深耕ESG教育多年,從校園教育起步,協助學生認識永續發展概念,雖其影響力深遠,卻往往被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證券投資APP也開始納入ESG評分,讓投資人除了關注企業財務表現(如EPS、ROI)外,也能一併考量其永續指標。然而,隨著ESG概念普及,「漂綠」風險也日益受到重視。國內外監理機關,如金管會與環境部,已建立防制漂綠的監管標準。若企業濫用ESG標籤,將被列入相關資料庫,日後將難以重新獲得市場信任。
- 碳交易市場
目前台灣碳權的交易價格尚低於歐盟市場的價格。根據世界銀行預估,到2030年全球碳價平均將可能達到每噸200美元,因此,許多企業已開始預留預算,以應對每減一噸碳可能需支出超過300美元的成本。
需特別留意的是,碳權具有時效性,必須在有效期限內完成「註銷(retire)」程序,才算達成減碳,不可作為可長期囤積的資產。因此,專家建議企業應將重心放在參與碳移除機制,例如自然碳匯或發展負碳技術等,這些才是真正具永續價值的投資方向。
- 綠色保險
根據聯合國報告,若全球升溫超過1.5°C,將帶來四大氣候災難:水災、旱災、野火與飢荒。這些實體風險對企業營運的影響日益顯著,保險業因此需重新設計商品,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
以美國加州為例,野火造成的巨額損失曾導致部分保險業者拒賠,理由為「屬於天災範疇」,顯示現行商品尚未充分納入氣候風險評估。未來如農業保險、營運中斷保險、水資源相關商品等,都應與氣候風險更加緊密結合,方能發揮真正的風險管理與產業韌性功能。
蒲樹盛指出:金融業在這波綠色轉型的浪潮中,角色已從單純的資金提供者,轉變為永續價值鏈的關鍵推手。對於中小企業占比高的台灣而言,雖面臨高度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轉型升級的契機。過去依賴低成本與快速交貨的競爭優勢將逐漸轉換為永續價值鏈,取而代之的是全球採購系統對ESG門檻的高度關注。供應商若未能達標,可能將失去報價與合作機會。
因此,中小企業應將ESG視為提升競爭力與融資能力的重要利器。唯有透過理念導入、數據系統化(例如整合ERP或AIoT)及實質減碳與社會責任行動,方能在這套全新的商業規則下站穩腳步,甚至實現突破與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