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二月「經濟部水利署通過PAS 2080驗證」授證典禮上,現場冠蓋雲集、座無虛席,許多與公共工程相關的主管機關、學術機構和企業代表都到場取經。大家從頭坐到尾,無不想知道水利署究竟怎麼在不到三年內,就成為國內工程減碳的領頭羊,而且實績斐然?
單單2022年,水利署統計發包的170件水利工程,減碳量已達6.84萬tCO2e[1],減少20.39%,綠色經費比例更達18.2%,順利達成年度預訂減碳兩成的目標。參考美國洲際交易所碳額度(EUA)期貨70.43歐元/tCO2e來換算,這樣的減碳量將等同於新臺幣約1.67億元的價值。
不只如此,水利署還培訓60位水利減碳種子人員取得「ISO 14067產品碳足跡主任查證員」資格、58人取得PAS 2080國際碳管理課程證書。
水利署長賴建信署長娓娓道來在這項「不可能的任務」背後所代表的承諾與努力,於此同時,也正悄悄地為台灣邁向系統性淨零減碳創造正向循環。「淨零排放是國際趨勢,也進入貿易規則裡,既然如此,在公共工程的面向,不管是治水或是管理層面,都不能脫離世界潮流,」賴署長在接受BSI專訪時振振地說。
[1] tCO2e是指「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衡量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的單位。
一張白板上的減碳初心
這一切要從水利署獨步全球,首創的「工程碳預算管理」說起。其精神在於,自工程預算編列開始,就導入減碳思維、採行總量管制,並且分別從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管理各階段,擬定相對應減碳策略。
在賴署長眼裡,水利是千年古老行業,過往水利署在面對淨零排放議題,會落在以植樹固碳為主,忽略從工程減碳的可能,此刻卻正面對著如氣候變遷的全新挑戰,他一直很希望能夠再多做點什麼。
時間倒回2021年11月5號,賴署長特地召集幾位工務組的同仁到辦公室裡,商討水利署如何能更積極面對減碳議題。他一口氣拋出「工程碳預算管理」、「系統性減碳」的概念,還把所有對減碳的目標、系統性變革,全寫在白板上。
那天,也在水利署工務組組長許朝欽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他清楚記得署長啓動變革的信念,「減碳要橫跨整個工程生命週期,把思維植入每位工程人員的DNA裡,還要跨全署的組室組成一個大團隊。」
工務組減碳團隊就是跨組室減碳大團隊的運作基底。經過逐一懇談,許組長找到8位專長、特質各異的組內成員,願意在日常公務之餘,並肩投入減碳工作。
▲ 2022年11月21日經濟部水利署工程系統性減碳通過BSI查核授證典禮合影
(由左至右為:BSI協理張嘉倫、正工程司陳加榮、副工程司蔡宗翰、科長林哲震、經濟部長王美花、組長許朝欽、署長賴建信、副工程司莊文斐、副工程司郭泰銓)
走進工務組減碳團隊的「戰情室」,三坪大的空間裡,隔間牆上也有一張大白板。團隊成員每周開一次工作圈會議、訂進度,但一開始,他們連要怎麼推進都沒有頭緒。
原因在於,當時放眼國內外,只有專案式工程碳足跡盤查的方式跟結果,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所有工程同時減碳的作法付之闕如。
為了要找到最佳解方,團隊成員翻遍文獻、研究後發現,規劃設計是減碳的關鍵階段,後續隨著工程生命周期推進,有效控管、檢討的空間會隨之下降。意即,當工程設計定案,也幾乎決定未來的碳排放量。
2022年2月25號,賴署長召開會議後的103天,工務組減碳團隊參考引用PAS 2050及ISO 14067碳足跡國際標準,3個多月內彙編出「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參考指引」(規劃設計篇),這是國內第一個提出碳預算管理及工程系統性減碳的指引。
這份指引扮演了聚焦、引導、對話的行動平台,為台灣公共工程在減碳的迷霧中開出一條可行的路。
接下來的1年8個月,更多水利署跨組室成員投入編寫指引的行列,陸續提出施工篇、營管篇,至此完整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減碳指引,也創下台灣水利署領先世界的紀錄。
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
綜觀水利署這套「工程碳預算管理」有三大特色:首先,重視在地實務運作,考量工程屬性及物價指數,同時融合國際標準。
從規劃設計階段納入綠色材料、綠色工法、綠色環境和綠色能源的概念,激發現場持續創新,屏東海岸塭豐海堤段就是個好例子。
去年第七河川分署為了提升塭豐海堤段休憩機能,和輔導團隊、施工團隊集思廣益,將堤岸邊舊有仿木欄杆拆除後,留下混凝土支柱、橫桿,變成串聯步道邊界的緣石。既有坡面拆除後,敲碎成粗粒料,再回填到鋼筋石籠和堤前,配合國家的循環經濟政策再生成為護坡座椅。
在施工篇裡,也給出許多細膩且具體的引導,幫助廠商從方方面面撙節成本,增加投入減碳的意願。機具避免空轉或待機,運輸機具和挖土機怠速等待不超過5分鐘、挖土機施作空間減少廻轉角度(≦100度)。
最後也最重要的,就是活用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精神,把政策引導、機制擬定、系統量化管制,到自動計算開發與成效回饋全數串聯起來,持續滾動檢討,落實監控、稽核及協作共享的目的。
▲ 水利署碳管理(資產業主)決策流程
很多人好奇,水利署每年推動多達300件水利工程,到底怎麼鉅細靡遺同步掌握個案狀況,又落實年度總量排放上限?
數位轉型就是他們的祕密武器。「事實上,最早同仁來跟我討論數位轉型的計畫,我當下有些擔憂,」賴署長回憶,但減碳團隊的同仁們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三來跟我說明、討論這個投資的必要性。
在第一本指引完成後,工務組減碳團隊推出種子教師團,在全台開課巡廻宣傳,教導署內設計同仁如何計算碳排量,但因為工程項目複雜,一時半刻要上手並不容易。
為了解決使用者痛點,平素就對統計分析很有興趣,減碳團隊成員、水利署正工程司陳加榮,自願投入下班和假日時間,先後使用了VBA及Python兩種不同語言來撰寫署內的碳排管理系統。
這套程式結合公共工程經費電腦估價系統(PCCES),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只要鍵入工程編碼,就能自動得到碳係數,進而計算出碳排量、可拆解率。這套程式,現在已經進化成水利署IT骨幹裡的「工程數位轉型系統」。
回望減碳歷程,賴署長覺得跟他熱愛的馬拉松很像,「尤其跑到30到40公里這個階段,整個肌肉緊繃,腳是痛的,腰是酸的,最困難的時候,必須要告訴自己享受痛苦。」
「關鍵是我們同仁有熱情、有信心、有韌性,而且願意享受孤獨的感覺。在行動上也引進國際標準做為參考,運作起來就愈來愈有韌性,」賴署長給予署裡參與減碳工作的同仁高度肯定,「現在回頭看,水利署創造了一條路讓大家參考,無形之中也在幫助整個台灣社會減少面對氣候變遷的焦慮感。」
在管理大師管理彼得.杜拉克經典作品《創新與創業精神》裡有一段話,「目標明確,而且透過分析、系統化和辛勤工作所達成的創新,可以說是創新實務的所有內容,因為它至少涵蓋了所有有效創新的百分之九十。」
這為水利署的減碳創舉,下了最好註解。
▲ 2024年2月2日經濟部水利署通過PAS 2080驗證授證典禮合影
水利署的減碳創新大事紀
2021年11月,賴署長召集工務組同仁,提出「工程碳預算管理」、「系統性減碳」
2022年02月,函頒「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參考指引」(規劃設計篇)
2022年07月,函頒「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參考指引」(施工篇)
2022年08月,邀請BSI進行參考指引查核,最後順利通過,並確認指引具有合宜的減碳機制及可具體落地執行
2022年11月,水利署工程系統性減碳通過BSI查證辦理授證典禮
2023年10月,函頒「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參考指引」(營管篇)
2023年11月,「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參考指引 」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英國標準協會(BSI)查核確認,進行PAS 2080:2023版驗證,榮獲國內首例授證
2024年02月,水利署通過PAS 2080驗證辦理授證典禮